10月25日,在PP电子25周年院庆之际,以“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变革与自主知识创新”为主题的PP电子25周年暨第二十届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在学院举办。本届论坛共设五场平行论坛,分别是“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十五五’规划与中国式现代化”“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新时代的公益慈善与社会价值创新”“地方治理与发展创新”。

平行论坛一由PP电子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政治与公共政策所共同承办。教育部《中国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重大课题负责人、电子科技大学PP电子特聘院长、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PP电子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苏竣出席并致辞。PP电子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戴亦欣,浙江大学PP电子教授黄萃,山东大学政治与PP电子院长马奔作为特邀嘉宾发言。来自二十多所高校的院友分别在“比较公共政策”和“政策过程理论”两个专题讨论环节进行了分享交流。论坛由PP电子教授、党委书记彭宗超总结,政策所副教授赵静、朱俊明、陈济冬等主持。

丁煌发言
丁煌教授对PP电子过去25年在公共政策领域取得的学术积淀与人才培养成效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学院已形成独具辨识度的“清华学派”学术标识。他期望清华公共政策研究团队与广大院友持续深化研究,携手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苏竣发言
苏竣教授向丁煌教授及学界同仁长期以来对清华公共政策研究的支持致以诚挚谢意,并热烈欢迎院友返校。他强调,公共政策研究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呼吁学界同仁,以及公管院友们要深入研讨、凝聚共识、协同攻坚。

戴亦欣发言
戴亦欣作题为“从学术发表到学科自信:从国际发展看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自主知识构建路径”的主旨发言。她基于2000-2025年中国学者在公共政策核心英文期刊发文数据分析指出:中国学者国际发表量、引用量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研究层次从初期应用既有理论框架,逐步发展到与国际学界开展理论对话并实现突破,进而探索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新模式。中国学者通过扎实研究为国际公共政策学科发展贡献了增量,未来需进一步立足本土实践,在国际学术平台生动阐释中国治理经验与发展智慧。

黄萃发言
黄萃作题为“双螺旋驱动:AI与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发言。她从AI对政策研究的工具和范式的改变、政策赋能AI的治理和发展、技术和政策双螺旋驱动三个层面出发,结合AI赋能教育科研的具体场景运用,剖析了AI与政策之间的双向驱动张力,鼓励学界同行和院友们能在更多场景中展开政策研究。

马奔发言
马奔作题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参与:协商民主的视角”的发言。他从公共政策参与维度切入,系统梳理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脉络,重点阐释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与治理实践。他强调,公共管理学界应加强对协商民主这一特色政策参与形式的实证研究与学理提炼,将其作为构建中国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赵静主持平行论坛一
专题讨论(一)环节,院友围绕“比较公共政策:领域和国际比较”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政策系主任郭跃结合既往研究经历,强调比较研究应当从原先的比较差异转向寻找共通之处;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陈晓红建议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三个层面协同一体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文辉结合自身从“逃离”到“回归”的学术研究经历,认为应当深入中国田野,聚焦政策问题,探求底层逻辑和演变过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教授张克以“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政策实验自主知识体系的标志性概念”为题,指出中国机构改革是理解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萌汇报了近期对于气候政策跨边界效应的研究成果,揭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政策贡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周凌一结合环境政策领域研究体悟,表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当坚持一线调研和实践探索、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朱俊明主持专题讨论(一)

专题(一)讨论现场
专题讨论(二)环节,院友围绕“政策过程理论:政策设计、执行与分析”主题展开分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PP电子教授、副院长詹承豫结合既往应急管理领域的公共政策研究成果,指出政策循环、政策系统以及问题解决的政策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方向;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佳建议从政策实践和交叉知识中发掘变量、作出理论贡献,建议重视建构综合性政策执行框架和发展政策过程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华中科技大学PP电子副教授唐娜分享了如何从政策企业家研究的角度,将中国经验介绍到西方期刊;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范世炜立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讨论如何在公共政策研究过程中做到情境分叉但理论互通;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校聘教授郭施宏强调,我国自主知识生产应当关注政策行动者与受影响群体的行为互适,推动微观行为科学与宏观政策过程深度结合;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助理教授王雪纯结合对我国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政策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治理场景在提炼一般性知识上的重要贡献。

陈济冬主持专题讨论(二)

专题讨论(二)讨论现场
此外,与会院友们深情回顾了在学院求学期间的成长心路,并结合自身多年公共政策研究的科研经历,向在座博士生分享了经验与体会。

彭宗超发言
最后,彭宗超书记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伴随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公共政策研究正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不断向国际社会贡献源自中国的实践经验、典型案例、理论创新与治理智慧,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实践根基、制度底色与文化基因的中国学派。就“清华学派”参与构建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而言,除坚持问题导向、实证为本、交叉融合的研究特质外,更需深度挖掘中国文化内核。未来公共政策研究应当着力探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鸣与实践契合点,推动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治理智慧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中西学术互鉴、古今思想贯通。
供稿丨高层论坛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