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中午,PP电子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与《比较政策分析》(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JCPA)PP电子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比较政策分析:从研究到实践”学术讲座在PP电子顺利举行。

刘志林教授主持活动
本次活动由PP电子教授、JCPA亚洲执行主编刘志林教授主持,邀请厄瓜多尔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FLACSO)教授、JCPA执行主编Guillaume Fontaine担任主讲嘉宾,并邀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荣休校长讲席教授、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学会(ICPA)副主席莱斯利·A·帕尔(Leslie A. Pal)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活动现场
Guillaume教授从认识论层面切入,指出比较政策分析不应仅被视作一种研究方法论工具,而应被理解为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框架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他以“苹果与橙子能否比较”这一经典隐喻为引,强调有效的比较并非取决于研究对象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问题导向的清晰性与理论建构的严谨性。唯有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前提下,比较才具有分析价值与知识生产意义。

Guillaume教授进行讲座
随后,Guillaume教授系统梳理了比较政策分析中四种主要的科学方法路径:实验法、统计分析法、小样本比较法以及案例研究法。基于对JCPA创刊近28年来所发表的144篇明确说明研究方法的论文进行系统性内容分析,不同方法在比较政策研究中的使用频率、演变趋势及其在不同政策议题中的适用性存在差异。数据显示,尽管定量方法在近年有所增长,但案例研究与混合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出该领域对情境敏感性与机制解释的持续重视。
在讲座后半部分,Guillaume教授深入剖析了比较政策分析背后的两种核心因果逻辑框架——“确定性因果”与“概率性因果”。不同方法论选择往往植根于研究者对现实世界因果关系的不同哲学预设。面对日益复杂且高度不确定的新兴政策议题(如氢能政策、人工智能治理等),研究者应更加注重概念的操作化过程、边界条件的设定以及理论机制的清晰表述,而非机械套用变量导向的模型。在数据稀缺或制度环境高度异质的情境下,过度追求普适性模型可能导致解释力的削弱。
过去二十年间,比较政策分析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比较公共行政研究,成为政策科学的核心范式之一。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方法论的多元化与精细化,更体现在对“政策学习”(Policy Learning)机制的深入探讨。真正的政策学习必须跨越国界、政策领域与时间维度,在明确“为何比较”Why Compare)这一根本前提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实践转化。

Leslie教授进行点评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就新兴政策领域研究、比较案例分析的学术价值等问题进行提问。Guillaume教授在回应中强调,面对新兴政策领域的高度不确定性,研究者应摒弃对“完美数据”或“普适模型”的执念,转而聚焦于构建具有理论敏感性的分析框架。比较的价值不在于预测的精确性,而在于通过差异性案例揭示潜在的因果机制与制度逻辑。尤其在技术快速迭代、政策实验频发的背景下,深度过程追踪与跨情境类比能够为政策设计提供更具韧性的知识基础。

参会嘉宾合影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比较政策分析方法论基础的理解,也激发了关于如何将学术研究有效转化为政策实践的深入思考,为推动比较政策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供稿丨政策所、JCPA编辑部